【給大學生的一封信。】
有一位網友私訊我,
講述了在多數人選擇進入教育體系的19歲,
而他休學了,
他和我分享在家自學的心路歷程,
以下是我給他的回覆,
內容不小心打太多,
但期望對你,或是你身邊的大學生也受用:
「坦白說,
自學生面臨的最大問題應該是社交能力的萎縮,
在傳統教育體系來看,
我認為最重要的不是學科知識,
而是學習團體生活,學習如何待人處事,
在這個年齡裡,學會讀人比讀書更重要。
況且,自學也得以滿足思辨能力的養成,
並且學習的內容,更趨近於『實用性』,
所以我其實很開心你有這樣的決定。
就如同我來說好了,
坦白講,我之所以完成大學學業,
某種層面也是為了求得那份在社會關係網絡中,
被普遍認同的社交貨幣,也就是那張該死的文憑,
就連當初的我,都沒有你這樣的勇氣,
放棄既有的成本進行理性決策。
我小時候也和你一樣,受限於家庭經濟,
所以無法任性的花錢找老師,
學習自己有興趣的技能,
這也是為什麼我早期的音樂作品,
都是用生活音效編成,
甚至有9成以上的技能,都是靠自學而成的。
但我想提醒你的一件事情是,
我的存在,或許是種僥倖,
因為環境逼得我不能不快速學習,
像是迷路在森林裡的小白兔,
面對虎視眈眈的兇猛群獸,
我們不得不學會察言觀色,
所以種種從我們身上,在外人看似英勇的表現,
其實都是在各種「不得不」的場合下,
被逼迫出來的,而且剛好沒被逼死罷了。
這讓我在任何領域,
對於「最少必要知識」的學習能力,
都比他人來得強很多,
我常常能快速把一件事情做得像樣,
但如果沒有我這樣艱困的環境,
我相信對於多數人是很難的。
所以希望你在樂觀層面來看,對未來存有希望,
但哪一天如果你真的遭遇到了學習上的壁壘,
記得我所和你分享過的這段話,
就不用太苛責自己了。
另外,我有一個自身經歷想和你分享,
在我高中時,加入吉他社,
因為當初對音樂非常有熱誠,
所以練得比別人勤,
歌喉雖然沒有到職業,但在群體中算是能聽的,
所以憑藉著勤勞跟先天上的非缺陷,
讓我在各個學校吉他社打響了一些知名度,
因為環境提供給我的自信,
讓我過度肯定自己的能力,
但期待越高,傷害確實也越大。
我記得有一次,因為一場的節目錄影,
讓我認識到了節目的製片人,
他非常好心地將我介紹給了一家音樂公司,
過程繁瑣冗長,我這邊就不贅述了。
總之,
有一天經紀人請我到公司表演給老闆看,
我心想,不就只是個表演,算什麼,
我在高中參與吉他社時,
已經在不少舞台表演過了。
但那一天,
一台相機,還有三個面無表情的人正對我,
讓我感覺不太對勁,
因為這和我當初表演時的氣氛完全不同,
最後我因為緊張,發抖、破音,
自彈自唱完後,被經紀人罵到臭頭。
這時,我才意識到了一件事:
在學校以外的世界裡,我和其他人不再平等了。
以往的表演,觀眾和你沒有直接的利益關係,
他們甚至不需要花錢買票,
就能恣意觀看你的演出,
看喜歡就留下,看不喜歡就離開,
他們最多也就是浪費時間罷了,
沒有足以造成毀滅的利益貶損。
所以頂多是吃瓜群眾,
因為你表演得好或壞,
不過是為著他們茶餘飯後的閒聊提供服務,
甚至是隔天就忘了的話題。
但當你從校園抽離,被放進社會裡來對待,
這時的你,牽扯到了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,
他們會視作你為一項產品,
而你所面臨的競品,
可能是走跳社會數十年的爆款,
你可能會想說,這不公平啊!
但在追求利益極大化的資本主義市場裡,
誰管你公不公平,
人們是為著數字在工作的。
你將不再被學生這個身份的保護罩苛護著,
不再享有在這個領域內,
制度為你建構出的假平等了。
我要說的是,
即便現在的你,有排山倒海的讚美,
也不見得證實,你真的天賦異稟,
你很幸運的是,
剛好活在一個資訊流通的網路時代,
你可以常態性出示自己的作品於社會關係網絡中,
藉以確立自己產品的定位和價值,
所以請善用網路的優點,
在年輕時,直接讓市場驗證你的價值,
而不是用同儕的嘴。
不要像當初的我一樣,自認為自己有幾倆重,
誤入社會後才發現,其實自己渺小如塵埃!
以上供你參考,
我能和你分享的,應該就是這些了!」